close

 

%E6%9C%AA%E5%91%BD%E5%90%8D

作者:黃唯寧

 

#霜白釉 #配釉 #釉藥

釉藥真的難搞?沒錯,但是你只要有一款成功的釉藥就足夠了。
 
首先,在看這篇文章之前,請先了解什麼是釉藥?請了解釉藥、釉下彩、色料化妝泥、釉上彩有什麼不同(不妨谷哥一下,網路上很多相關文章)
 
這款白釉也是我調配出來很滿意的釉,霧面柔白質細,有一種雪霜輕履的感覺,試燒1200 ℃、1230 ℃、1250 ℃呈現不同的釉質,1200 ℃甚至會像糖霜粉粉的粗粗手感,一直被我我廣泛使用在作品上,我將之命名為「霜白霜」。
  
像是白衣小天使就是手塗霜白釉,質薄可以將衣服皺摺處表現得明顯,並有衣服白紗布料之感覺。
  
深冬雲朵小房子之屋頂上的厚積雪,就是手塗此款霜白釉
  
許多山系作品的山頂也是吹霜白釉,很有下雪了氛圍。
  
 ☝🏻2021年的作品:許願 /我想要變成一隻貓
%E6%9C%AA%E5%91%BD%E5%90%8D
☝🏻2022年的作品:許願 /我想要變成一隻貓
%E6%9C%AA%E5%91%BD%E5%90%8D
☝🏻2022年的作品:許願 /我想要變成一隻小鳥
 
另外在雕塑陶偶的作品,像是‘許願’系列的「我想要變成一隻貓」「我想要變成一隻鳥」都用上霜白釉以吹釉的方式,用不同溫度燒,來表現貓毛和鳥羽的不同。
 
這款釉的特性是高溫會有少許氣孔,蘸釉或塗刷較厚時會較多氣孔,是唯一美中不足。
 
我在為陶偶和山系列的花器上釉,幾乎都是用吹釉器吹釉,好處是比較輕柔感,並且可以更細膩的與其它釉色產生融合或暈染效果,當然吹釉是非常累的,因為每一處都要覆蓋三~五層釉(視不同釉的特性),也就是一件作品要吹釉多次,完成一件28公分高的陶偶大概可以吹50~100顆汽球的感覺,通常我中途會需要休息15分鐘多次。
 
幫陶作品上釉是非常有挑戰的一個工程,因為當你辛苦完成一件作品,如果釉沒有上好,可能釉色沒呈色(蘸釉過薄、手塗太薄、吹釉太薄⋯),或是縮釉(蘸釉過厚、手塗不均勻⋯),或是和其它釉融合色彩走鐘(土坯用什麼陶土都會影響釉藥呈現)⋯⋯太多太多的釉藥變數,都會讓自己辛苦捏出來的陶作品變成不完美之作,有時候甚至令人不明白為什麼變成這樣,感到挫折是一定會遇到的,這也是一些陶作者不想用釉藥,改以直接呈現陶土色彩(不上任何色彩就直接土坯燒結)、用釉下彩、用色料泥漿、甚至直接用繪圖顏料⋯避免辛苦做出來的陶作品敗在”上釉“這最後一里路。
 
在我看來,每一種表現自己陶作品的方式都是為了呈現作者想要的風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上色彩以陶土原色呈現也是陶藝家的塑土工夫很好,能夠細膩表現土的線條與紋路,不需要覆以釉衣。
不是所有亮面的陶瓷表面就是上釉藥,許多陶作者偏好“非光亮的釉藥”,我就是喜歡平光、啞光或霧面,配製的釉90%都是非光亮材質。釉藥對喜歡表現豐富色彩的陶作者而言或許無法感到滿足,因為釉藥的色彩飽和度沒有釉下彩、色料泥漿、繪圖顏料那樣飽和鮮明,也幾乎無法用兩種顏色調配出色彩學邏輯上的二次色、三次色,釉藥在高溫燒熟過程是容易流動的,甚至兩種釉相鄰會互相熔融,兩釉藥疊色甚至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色彩和質感,變化超乎想像,不易掌控,相反的不用釉藥就直接增加作品達到其預期結果的機率,也能夠把繪本的色彩運用在陶作品上,使用釉下彩、色料泥漿可以再上一層透明釉使其光亮(需要進窯燒熟),使用繪畫顏料就如同在陶作品上作畫,當然色彩的保色時間會不及那些經過窯爐高溫燒熟的陶作品。
 
因此,如果你看到陶作者將釉藥在陶作品上發揮的淋漓盡致,背後一定經過許多不為人知的挫敗再爬起來的過程,是走過扎實的磨練,我認為是一個陶藝家技巧更完整的歷練,所以,請為他鼓掌。
 
至於,如何能夠把釉藥完美呈現,我認為首先你必須了解你的釉藥,你得知道自己釉配方裡面有什麼成份,才能知道它要燒到什麼溫度,然後你要用你的各種慣用陶土試片蘸釉燒不同的溫域,觀察它和不同陶土是否合得來?觀察燒到不同溫域的時候會呈現什麼樣子的色澤和質感?如題,你只要有一款成功的釉藥就足夠了?為什麼?表示你有能力改變你的成功的釉配方裡的金屬氧化物來改變釉藥呈色。
 
寫這篇文章,並非是我認為自己很厲害,反而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進步空間,一方面想要鼓勵那些願意選擇釉藥來詮釋作品的人、被釉藥搞得很挫敗的人,釉藥領域真的深不見底,做陶那麼久,至今在開窯的瞬間,我仍然忐忑不安,當一件陶作品的釉色表現符合我的期待,它就是一件不可多得之完美作品。
 
👉🏻此文章為作者本人經年累月累積的經驗分享,歡迎閱讀的人分享文章但是請一定要註明出處,謝謝您尊重作者本人的智慧財產權!
arrow
arrow

    覓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