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釉藥玩顏色~大學問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E6%9C%AA%E5%91%BD%E5%90%8D

作者:黃唯寧

 

#霜白釉 #配釉 #釉藥

釉藥真的難搞?沒錯,但是你只要有一款成功的釉藥就足夠了。
 
首先,在看這篇文章之前,請先了解什麼是釉藥?請了解釉藥、釉下彩、色料化妝泥、釉上彩有什麼不同(不妨谷哥一下,網路上很多相關文章)
 
這款白釉也是我調配出來很滿意的釉,霧面柔白質細,有一種雪霜輕履的感覺,試燒1200 ℃、1230 ℃、1250 ℃呈現不同的釉質,1200 ℃甚至會像糖霜粉粉的粗粗手感,一直被我我廣泛使用在作品上,我將之命名為「霜白霜」。
  
文章標籤

覓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6%9C%AA%E5%91%BD%E5%90%8D

作者:黃唯寧

 

#霜白釉 #配釉 #釉藥

釉藥真的難搞?沒錯,但是你只要有一款成功的釉藥就足夠了。
 
首先,在看這篇文章之前,請先了解什麼是釉藥?請了解釉藥、釉下彩、色料化妝泥、釉上彩有什麼不同(不妨谷哥一下,網路上很多相關文章)
 
這款白釉也是我調配出來很滿意的釉,霧面柔白質細,有一種雪霜輕履的感覺,試燒1200 ℃、1230 ℃、1250 ℃呈現不同的釉質,1200 ℃甚至會像糖霜粉粉的粗粗手感,一直被我我廣泛使用在作品上,我將之命名為「霜白霜」。
  
文章標籤

覓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D2111E-3AD8-4A53-8C85-89980E823811.jpeg

看到自己配的釉藥經過1200度C的高溫淬煉成美麗的色彩,付出與辛苦都覺得很值得。

前一篇釉藥文章說當時已經配過超過90種釉藥配方,至今累積大該也有120種,決定留在工作室的大約有20種,其實選擇欲使用的釉藥,除了喜好之外,主要還是看個人作品方向的需求,以及每個人工作室作品想要呈現的風格。

這世界之所以迷人,在於它充滿了各種色彩。我喜歡莫蘭迪色系,我也愛粉紅、葡萄紫、土耳其藍...,釉彩不論霧面還是光亮,我覺得都有屬於它的美。

我喜歡釉藥,勝過色料、釉下彩,最主要是這些天然礦物石粉所呈現色彩與質地很自然、迷人、耐看,可能是我覺得太過飽和的色彩,容易看膩。

 

5054BC0E-8EBD-4798-8A13-B522F7847069.jpeg

單純上釉來表現作品,一種釉色還容易操作,兩種以上就會提高難度,特別是如果希望每個釉色各自表現,不要融在一起和互相干擾,這工序又更複雜。我常常找自己麻煩,想在一個盤子上畫一個圖案,圖案的填入釉很容易跟周圍其他的釉互融,形成朦朧模糊區塊,或是第三種顏色,當然或許有會意外的效果,但是達不到自己設定的樣貌,實在懊惱,成功機率幾乎是一種運氣了。最近,索性在圖案的部分填入釉下彩,釉下彩很穩定、好控制、好操作,燒好之後,怎麼看都覺得不喜歡,於是我又嘗試在這上了釉下彩的圖案上塗上釉藥,這種上法的風險就是疊色會使得釉色產生變化,可能不那麼“乾淨純粹”。話說,不斷嘗試,才會有更多的經驗與收穫,害怕失敗只會侷限自己在一個安全地帶。

覓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埋首在釉藥的世界裡,因為總是不滿意現有的釉色,寫了各式的釉式,若從一年前算起,至今已累積了近90款釉式配方,跟一些前輩比當然不算什麼,但是從寫釉式配方到調製實驗釉(大約200ml~300ml),再呈現於試片上,對於釉原料的特性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更深一層認知。

最近讓我刻骨銘心的是一款以灰釉為基礎的土耳其藍。

IMG_4313.JPG

 

 

土耳其藍釉耗盡我的力氣

最近調配一款土耳其藍,在試片上表現穩定、並且令我滿意的釉色與質感,決定調配成一大桶來使用,花了兩小時充分攪拌均勻,靜置一天後,要來使用時,其沈澱神速,沈澱物黏著難以攪拌均勻,竟然可以達到完全的水土分離,覓陶坊工作室還很靠原始人力,沒有什麼機械攪拌器.....,我望之心嘆,這一桶也值不少金,不能就這樣放棄,而且顏色頗美的說,好吧!從新檢視配方,看加點什麼來改善沈澱與超黏的缺點,先是取出液體,接下來處理沈澱的部分,沈澱部分又硬、又黏,連鐵湯匙都”折“服了,一面還要將取出的釉料土塊敲碎,光這一桶就耗費我一天的光陰,一看時間已經凌晨三點,好累,手腕也好痠痛,希望這桶土耳其別再沈澱了。

 

文章標籤

覓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291.JPG

一直很喜歡紫色,高貴又神秘的顏色。

紫色在釉藥世界裡是一種成本高貴的色彩,因為其主要發色金屬氧化物原料就是身價不凡的氧化鈷,氧化鈷是什麼!?氧化鈷有毒嗎?大家聽到氧化鈷都會很緊張,這都是一般人比較常聽到放射性同位素鈷60的關係,與鈷釉不同 ; 氧化鈷運用在陶瓷釉料也有數百年歷史,陶瓷經過高溫燒製,鈷釉對人體相當安全,氧化鈷在顏料的運用已經有好幾世紀,只是當氧化鈷在配製釉藥時呈現粉末狀必須小心,吸入氧化鈷粉塵會引起急性中毒產生人體過敏反應,其實不只氧化鈷粉,在配製釉藥的所有金屬氧化物粉與礦物石粉都不能吸入,對人體是有害的,所以配釉藥工作時,應戴防毒口罩、穿戴防塵工作服、防護手套

在陶藝的世界裡,釉藥是一個困難又深奧的領域,想進一步了解請參閱「范振金老師的釉彩展~窯火造景」,我卻對這領域深深著迷,還記得范老師說過:「優秀的陶藝家會配自己的土,有自己的獨門釉色」,雖然網路資訊發達,隨便都可以抓到一堆釉配方,適不適合你的作品?適不適合你的窯?都是一大學問,而且有許多配方都是故意多列一種原料或少列一種原料,讓你無法捉摸;  即便你去網路上訂購現成的釉藥,你的窯不見得絕對可以燒得跟賣家的試片一樣,最妥當的辦法,還是自己配釉試燒,我很樂於在釉藥的色彩世界裡做實驗,這些神奇的天然原料,本來都是大地的顏色,怎麼混合在一起,經過高溫淬煉,竟然搖身一變成絢爛奪目的色彩,令人驚喜不斷。

當然,這實驗並非隨便就會成功,有時候明明想的是這顏色,燒出來卻是那顏色,或是容易縮釉,或是容易流釉,或是沒燒熟,或是會起泡,或是顏色過於飽和,或是表面太光亮,或是表面沒光澤........太多太多不可預測的變異性,所以找到一個滿意的釉色,不只是老師教授,需要靠實驗來累積經驗,發掘自己的顏色,這都是最寶貴的經驗,難怪自古釉藥的配方都是不外傳的機密。

我一直在尋覓腦海中那個紫色釉藥,已經調配將近20種配方,雖然還沒有找到,但我知道距離很近了。

~黃唯寧

 

❇️喜歡我的分享的話~請不要吝嗇給我個“”或“”以鼓勵我繼續分享喔!也歡迎分享給朋友(記得一定要註明文章來源出處,未註明來源出處就是盜文喲!)

文章標籤

覓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陶藝家范振金老師是陶藝界的重量級大師,有幸跟他學過釉藥,也曾去過他的工作室參觀,當時僅見不到十件釉彩畫,就令我嘖嘖稱奇並讚嘆大師畢生努力鑽研所成。這次難得能親眼一次見到這麼多釉彩畫作,有些據說已經被收藏家入手之私人收藏品,知道這機會不易,再忙都得抽空前去,親眼欣賞才能看到他的釉彩紋理的運用與釉色豐富並穩定之呈現。

他的作品非常搶手,廣受熱愛藝術的人士與機構收藏,最主要是釉彩畫完成的難度非常高,成就一件完美的作品相當不容易,為什麼呢?

或許不懂“釉藥”的人以為這樣作品猶如水彩或油彩,大筆一揮,短時間就可以蹦出一幅畫。

到底什麼是釉藥?釉藥是如何呈色?陶瓷色料有是什麼?釉藥與色料運用的難度在哪裡?

釉瓷釉是一種類似於玻璃質的矽酸鹽,一般陶藝釉藥是由多種粉末原料組成,臺灣常見的長石原料為:日化長石、釜戶長石、澳洲長石、霞正長石…等,再與其他原料,如石英、高嶺土、碳酸鋇、氧化鋅、石灰石、骨灰…等,也會混和金屬氧化物:氧化鐵、氧化猛、碳酸銅、氧化鈷…等,依重量比例調成不同釉藥,最後加入適量的水呈現液體狀態後,以浸、噴、刷、淋、彩繪等施釉技法,讓陶瓷坯體表面堆疊至適當的厚度外衣,再經由每種釉藥適合的溫度燒成。

不同配方的釉藥有其需求的窯爐燒成環境:有氧氛圍,或是還原(缺氧)氛圍 ; 還有不同的燒成溫度,一般可分為高溫1260~1330度C、中溫1200~1250度C、低溫700~850度C。釉藥在如此高溫下逐漸熔化,形成黏質液體,慢慢流淌散開,立體的坯體也有可能垂直流下來,也會滲入並填充於陶瓷胚體的細小孔洞,同時熔解一部分胚體形成中間層,當冷卻後,釉便和玻璃一樣漸漸變硬,顯出光澤與色彩,最終牢牢附著在胚體的表面。掌握釉藥的穩定呈色是非常不容易的專門學問,因為釉藥的變化非常大,配置過程粉末原料一點點多或少的細微差異都有很大變異,一點點有氧或缺氧拿捏不精確,窯爐溫度升溫與降溫的溫度曲線不同,施釉於坯體的厚薄,都有可能影響釉色的呈現。

另外還有陶瓷色料,陶瓷色料(簡稱色料)是一種難度比較低的上色選擇。色料是一種融點較高的矽酸鹽化合物,一般以粉末狀呈現,燒製過程中,色料難以熔化,僅與陶瓷坯體、釉藥發生反應生成中間層,與坯體和釉藥接觸的部分色料會因高溫與熔劑作用,融入少許坯和釉。

釉藥與色料是陶藝工作者常用來為其陶藝作品上色的選擇,兩者有明顯的不同,釉燒成後是一種玻璃質,具有光澤、光滑,釉色變化多端,運用得當,可使陶瓷呈現多采多姿的豐富面貌。色料燒成後形成一種帶有顏色的硬質矽酸鹽聚合體,不具有光澤,除非調配入助熔劑 ; 色料手感粗糙,一般上完色料後,也會使用透明的釉藥覆蓋,就會呈現外表層有玻璃質光滑的觸感。

文章標籤

覓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緣際會報名了國內知名的釉藥專家范振金老師的釉藥課,范老師已經年屆76歲,他説有一耳朵聽力不好、體力也不好,已經不再想開班授課,但是因為"陶泥喜歡"的老闆及他的同學極力促成,大家都希望從這樣一位鑽研釉藥數十年、經驗豐富的大師身上學得一招半式。我也不例外,早已醞釀多時的學釉衝動,在每每作品上釉未達自己期待的失望心情下成形。

釉藥的神奇和難捉摸,確實讓喜歡一探究竟又好強的我想去征服,曾經拿書研讀過,却滿腹疑問,很多相關知識是經驗的累積,需要有豐富經驗的人才能說明白。

所以非常有幸被僅一面之緣的"陶泥喜歡"的陳老闆邀請,要不是他邀請,我不可能知道這樣沒有公開的課程,要不是他們都是范老師的好朋友,范老師也不會再授課。

上了三個月釉藥課,收穫不單單習得釉理上的初步知識,更有趣的是這個班同學來自四面八方,有每週從香港飛來台北的同學,有法國裔華人,有來自鶯歌的窯廠世家後代,有遠從台東往返的陶藝家⋯,看來大家各有背景,唯獨我只是個對陶狂熱卻沒有深厚資歷,但是大家不分淺輩厚輩,都是范老師釉班的同學,沒有恃才傲物的不可一世,只有單純之心和彬彬以禮,這課上的特別愉快,緣了想返璞歸真當學生的我。

image

小班制教學,第一次的上課情形,大家還很陌生

image

每一堂課都有實際的配釉的實際操作,老師希望大家載上口罩以保護自己避免吸入太多粉塵

文章標籤

覓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